4月17日,中國戲曲MK學術委員會主任、戲曲研究所所長、《戲曲藝術》雜誌主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第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戲劇與影視學)成員傅謹教授做客音樂學系作曲系第三十七期新知講堂🙅🏻♀️,講授《20世紀中國戲劇史》與藝術史寫作專題🏯。講座由MK体育副院長、黨委委員陶亞兵主持✍🏽,音樂學系全體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與部分教師現場聆聽🖍。傅謹教授深厚的戲劇知識和鮮明的個人觀點把在座的老師和學生帶入了他的氣場之中🧚🏿♂️。

傅謹教授首先對“什麽是藝術史”進行講解,他認為藝術史寫作並不是像文學史一樣可以用代表人物和作品來編寫,藝術史不是事件的堆積,而是有邏輯和發展變化的。他還提到:“藝術史的對象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技術↩️,藝術的發展就是在講技術的演進,藝術史就是技術手段的變遷史。”
接著,傅謹教授就傳承和創新應該如何取舍的問題上進行講解🤹🏻♀️🏋🏼,他更加傾向於繼承傳統⛪️,他認為對經典作品的傳承演繹是藝術發展的重點。在記錄的歷史中要有現實關懷🧛🏼🥼,這是對藝術本身的認知👩🌾。傅謹教授還講到藝術遲遲不能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就是因為從事藝術研究的人還太少🙍🏿♀️,藝術作品需要不斷演繹才能為藝術作出貢獻,這種貢獻不僅包括新作品還包括演繹古典劇目🧛🏿♀️。在談到古典劇目的傳承問題時,傅謹教授更傾向於不變的傳承🕚,他講到:“昆曲就是靠人們一代一代不變的傳承下去的,所以昆曲有300年的歷史是有依據的,因為它的歷史傳承沒有變化。”

最後🚓,傅謹教授講到藝術史寫作中的“中心與邊緣”問題以及藝術與社會形態、文化生態的關系。他提到👨🏽🏫:藝術史中不能僅僅涉及中心城市🦸🏿,也要有邊緣城市的藝術發展🧒🏻,只抓重要人物和中心城市的藝術發展脈絡相當於地域史。他還強調:藝術發展的興衰與社會形態、文化生態的關系不是決定性的,不能過分強調社會與藝術文化的關系,在藝術史的寫作過程中還需要大量材料的運用與發掘。
通過本次講座,廣大師生對藝術史的知識有了深入了解,也對自己學科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有了更深的認識,對未來的專業學習和科學研究具有指導意義。
撰稿:音樂學系學生 曹嘉欣
攝影: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崔如許